2016/5/4

生態和景觀特色


民宿南面的魚塭
1.安宅海域西臨東衛灣的寬廣海蝕平台,此一海蝕平台及蜿蜒的溺谷(由於海岸相對沉降,海水淹沒原來沿海陸地),是從事潮間帶活動與磯釣的好地方,加上平坦安全,亦可做為海中生態旅遊的好地點;且由於溺谷深入海灣,漁塭養殖曾經盛極一時,唯現今被箱網養殖取代而漸漸步入歷史之中,民宿正前方即有多處廢棄魚塭。

2.而行政區劃隸屬安宅里的牛母件嶼,位於馬公市安宅里與湖西鄉許家村交界沿海淺棚,許家村村民俗稱為「嶼仔山」、安宅里居民則稱為「虎頭山」;平日退潮時候,不管大小潮只要步行即可登島,因此當退潮時,常有漁婦於此潮間帶撿拾如珠螺、二枚貝或紅螺等貝類。

3.早期澎湖土地貧瘠,先民為了豐厚土壤,會擔海沙來堆肥,使農作物順利生長,因此在俗稱嶼仔腳的沙地上建立石塔,方便用以辨識海水漲退情形,下海取沙,甚至潮間帶漁業活動,多年來保佑居民,屹立不搖,此即為嶼仔塔石敢當由來。
但傳說石塔有石頭掉落即表示村莊內有人殞世,是不祥之兆,後為補強石塔,經公廟周王爺指示,約於民國62年間用水泥填補過後,即為現今總高4.16M、圓周長19.28M的圓錐形構建形式,塔頂有葫蘆飾物的外觀。

 4.安宅大排的生態景觀~招潮蟹
逸遊蔚境前的大排(福安橋西側排水溝),除了匯聚安宅里東面安逸湖等地排水,以及附近養殖池水逕流入海,加上海水漲退,所以大排可說是個濕地生態。退潮時,這裡是淡水環境,漲潮時海水就淹進來。
其中,招潮蟹是這裡頗有看頭的生態,本民宿取得五德國小校長陳鴻賢的招潮蟹調查研究,引述如下,也將據以整理成圖文,放置本民宿內,讓住客按圖索驥。

招潮蟹物種介紹:
☆乳白招潮
科別:沙蟹科
學名:Uca (Austruca) lactea (De Haan, 1835)
別名:白扇招潮蟹、夯白扇、清白招潮
英名:Fiddler crab
甲殼寬:1.8cm
型態特徵:頭胸甲呈矩形,前額寬,背甲面光滑,眼外齒短而尖銳略向兩側突出。背甲、步足、大螯足呈白色為最大特徵,但背甲有時會變為黑色具白色紋,小螯一側的步足內側有時呈棕紅色,尤以長節最為鮮豔。大螯腳指節背面細長且光滑,可動指略長於不可動指但大致等寬,期末端向下彎曲;大螯腳咬合緣具有鋸齒,有的中間部位各有一齒突出,大螯指末端的三角齒較不明顯或者無。
生態習性:棲息於廣闊且靠近高潮線的沙質泥灘地,族群密集時,洞口通常會築弧塔。揮舞行為極為明顯,屬側面式,揮舞時大螯會水平項外伸展至最開,敲幾下後再由上往內繞圈收回。常會和糾結招潮混居。
乳白雄蟹大螯
乳白雄蟹背甲
乳白雌蟹


☆賈瑟琳招潮
科別:沙蟹科
學名:Uca (Gelasimus) jocelynae(Shih, Naruse & Ng, 2010)
別名:
英名:Fiddler crab
甲殼寬:2cm
型態特徵:頭胸甲橫長略呈矩形,甲面凹凸不平,H型溝  明顯,背側源不明顯。前額窄,眼窩外齒銳三角形,指向前外側方。頭胸甲體色變化很大,以白或灰白至深褐色,心區常呈淡藍色;小個體背甲常為橄欖綠,上有白色斑點。大螯掌節背緣呈粗糙顆粒緣,外側面密佈珠狀顆粒,愈往下顆粒愈粗,大螯掌節末端和不動指基部有1三角型凹陷,不動指外側面有明顯縱走溝槽朝,可動指外側面光華不具溝,兩指扁平等長,尖端若接著則中間留有大空隙;大螯足的不動指上緣有兩個深凹缺,且遠端的凹缺較深;大螯足掌節下半部與不動指深黃色至橙色,雄蟹大螯足在右的比例佔大多數。步足灰白或橙色至褐色,變異大。
生態習性:分布於海岸、河口低潮線上方的泥灘地。掘洞穴在又濕又軟的泥灘地,常成群比鄰而居。揮螯動作屬垂直式,激烈時會抬起身體,平緩揮舞時,只會把前端抬高。在澎湖潮間帶的溼地常可發現,賈瑟琳招潮模式產地即是在澎湖西嶼地區。
賈瑟琳招潮右螯
賈瑟琳招潮左螯
賈瑟琳雌蟹


☆弧邊招潮
科別:沙蟹科
學名:Uca (Tubuca) arcuata (De Haan, 1835)
別名:大螯仙、大小管仔、網紋招潮蟹、大栱仙
英名:Fiddler crab
甲殼寬:3.9cm
型態特徵:頭胸甲呈四角形,頭胸甲前部甚寬於腹部,甲面光滑,背緣中部呈圓弧凸起而向後斜,前額窄,眼外齒向前突出。體色多樣變化,頭胸甲具有黑白網狀紋。步足細長,顏色由內而外成紅色至灰綠色。大螯腳可動指和不可動指均有一條長的凹槽,兩指節間隙大,顏色白色,大螯足掌節由淡橙色至橙紅色,整隻大螯足頗似鑷子的形狀。雌蟹小螯指節末端呈匙狀,內外側均具剛毛。弧邊招潮的體型比其他招潮蟹較大。大螯足通常都在右邊的比例較高,高達80%以上。
生態習性:廣泛分布於海岸及紅樹林、河口濕地,是常見的招潮蟹之ㄧ,魚塭潮溝、紅樹林底層、泥灘地皆有其蹤跡。退潮時會從洞口邊挖土修築煙囪型洞口,在潮水漲來前,用步足挖取一塊泥土把洞口封住。揮舞大螯方式是屬垂直式,將大螯略微打開並上下擺動揮舞。
弧邊雄蟹大螯
弧邊雄蟹背甲
弧邊雌蟹


☆屠氏招潮
科別:沙蟹科
學名:Uca (Tubuca) dussumieri ( Milne Edwards, 1852)
別名:大腳仙
英名:Fiddler crab
甲殼寬:2.7cm
型態特徵:頭胸甲略呈梯形,前額窄,眼外齒尖銳指向前外側方;幼蟹背甲與步足有淡藍色斑,有些成熟雌蟹也有此特徵,中部並具有三塊淡藍斑,成熟雄蟹背甲則轉趨暗褐色。步足細長,顏色和背甲顏色相近呈暗褐色。大螯腳指節明顯較掌節大,可動指和不可動指均有二條長的溝槽;螯腳掌節下部至不可動指第三分之二處呈深橘紅色,螯上有細白斑。左右螯足約各佔一半。
生態習性:棲息在高潮線下方的泥灘地或紅樹林沼澤旁的泥灘地。雌性幼蟹洞口會築煙囪構造。雄蟹揮螯方式為垂直式,揮舞時,幾乎部把身體抬起,指端部超過眼柄。在澎湖族群數量不多,呈零星分布。
屠氏雄大螯
屠氏雄背甲
屠氏雌蟹


☆麗彩招潮
科別:沙蟹科
學名:Uca (Paraleptuca) splendida(Stimpson, 1858)
別名:紅腳仙
英名:Fiddler crab
甲殼寬:2.3cm
型態特徵:頭胸甲呈寬扇形,甲背隆起,前額寬,前側齒尖銳,前側緣明顯,長且直,以明顯角度轉至背側緣。雄蟹整體顏色鮮豔多變,背甲、步足以紅、黑、藍為主,有些紅色或紅黑搭配、有些紅藍或藍黑搭配,藍黑區上常有白斑塊;小個體背甲多為乳黃或淡綠色,並具有棕色斑。眼柄較粗,橫放時比眼窩長度略短,且多為紅色,角膜綠色。大螯足不動指基部外側有1小三角形凹陷,表面光滑呈亮麗的胭脂紅,指尖從粉紅到白色是最大的特色。大螯足可動指末端向下翹起,在咬合緣有兩個略微增大齒,不可動指略長於可動指其莫端向上彎曲,切緣中央處有一較大齒。大螯足位於左、右邊皆有,比例相當。
生態習性:棲息於珊瑚礁海灣潮間帶礁石間的沉積泥灘及河口、紅樹林沼澤高潮線附近泥灘地。揮舞為半伸展式到側直式,揮舞時指尖不會超過角膜,小螯會伴隨著有同步的動作,身體幾乎部抬高。澎湖的紅樹林區域分布較多。
麗彩招潮大螯
麗彩雌蟹



※以上招潮蟹介紹及圖片來源,皆由陳鴻賢提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